顶果钦哲仁波且心灵之歌
顶果钦哲仁波且
一、善友与上师
水晶放在哪一块布上,就会透出哪一块布的颜色,可能是白色、是黄色、是红色,或者是黑色。同样地,跟你在一起花时间相处的人,不论他们影响是好是坏,对于你的生命和修行的方向,会有极大的影响。 我们应该花时间和真正心灵的朋友相交,这会让我们对所有众生充满爱,同时也会让我们看到什么是负面情绪和憎恨。和这样的朋友在一起,学习他们的作为,自然让我们浸淫在他们优良的特质中,就如同环绕金山飞行的鸟儿,沐浴在金色光芒中。 为了让自己从六道轮回痛苦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,达到证悟的全知,我们必须依赖一位真正的老师。这样的老师,他的一切思考、言语和行为全然依据佛法。他能够告诉我们,怎么做才能在道途上进步,怎么做才能避免障碍。一位真实的心灵老师,就像是一面帆,能够让一艘船飞快的渡海。如果我们相信他的话语,就很容易找到六道轮回的出口,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是那么珍贵。证悟,并不只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就可以达成,修行的每一个阶段,不论是依据经教或密续,都需要一位够资格的老师讲解。 话说过去的佛,现在的佛,以及未来的佛,都必须跟随一位老师才能够成佛。佛陀的开示广大,密法传承众多,涉及的主题无尽。缺少老师的精要指示,我们永远无法知道,如何把这么多的法教浓缩到精要的点上实修。虽然上师在我们面前呈现的是平凡的人形,事实上,他的心与佛无二无别。 上师和佛陀之间的唯一差别,就是上师对我们的慈悲,而这个慈悲事实上已经超越所有过去的诸佛――因为虽然过去的诸佛都已达到完美的证悟,但是我们既无法亲自见到他,也无法听到他的开示。而我们的心灵老师,是在我们此生中来到这个世界。我们可以见到他,从他那里得到指示,引导我们离开六道轮回的泥泞,走向证悟。
二、拨开迷雾
为了验证无生自性,我们必须溯源而上,认清我们意念的源头。要不然,一个念头会带出第二个念头,第二个会带出第三个,永无止尽。我们经常被过去的回忆所骚扰,被未来的期望所牵引,当下却毫无醒觉。是我们的心,引领我们进入娑婆的迷途。对心真实的本性盲目,紧紧抓住自我本性所幻化出来的意念,以至觉性被固化成像是“我”和“他”、“可欲”和“可恶”,以及许许多多其他的概念。这就是我们创造娑婆世界的方式。 如果不让念头固化,如果能够认清念头的空性,那么每一个在心中生起和消失的念头,都能够让我们对空性的体现愈来愈清晰。在最冷的冬天,寒冻使得湖川结冰;水变成固态,能够承受人、动物、和车。春天到来,大地和水温暖起来,开始解冻。冰原来的硬度到哪里去了?水是柔软的、流动的,冰是硬的、尖的,我们哪能说它们相同?但是我们又不能说它们不同,因为冰不过是固化的水,而水不过是溶化的冰。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觉受也是相同的。执着于现象的真实性,因吸引和排斥、享受与疼痛、得与失、有名与无名、称赞与责怪而感到痛苦,会在心中起了固化作用。我们必须将概念的冰化解为内在自由的水。 六道轮回和涅?的一切现象都像彩虹一般的现起,而跟彩虹一样,他们并无具体实存。一旦我们认识到实相的真实本性,也就是本性为空,却同时能现起为万象的世界,那么我们的心将不再受幻想所驱使。如果我们知道如何令念头在现起时即自我消融,它们就会像飞鸟划过天空一样地划过我们的心――不留下任何痕迹。 保持这种单纯的状态。如果遇见快乐、成功、繁荣,或者其他有利的条件,把他们视为梦和幻象,不要执着于它们。如果患上疾病、被人毁谤、权益被剥夺,或者遭受其他身体上或心理上的这么,不要灰心,反而要重新燃起慈悲心,发愿因着自己的痛苦,愿所有众生的痛苦能够烧尽。不管什么状况生起,勿喜勿悲,在不可动摇的宁静中保持自由、安适。
三、慈悲与菩提心
无始以来,每一个无尽生命都有父母。所以说,每一个众生都曾经是我们的母亲或父亲。每当想到这些曾经是我们父母的众生,长久以来,无助的在轮回中流荡,就像是迷了路的盲人一样,我们不得不对他们生起极大的慈悲,但是光有慈悲是不够的,他们需要实际的帮助。但是只要我们的心还深陷于执着的束缚,就算给他们食物、衣服、钱,或者单纯的善意,最多也只能带给他们一种暂时而有限的快乐。因此,我们必须寻找一种方式,让他们能够完全从痛苦中解脱。而唯一的方式,就是踏上心灵之道,先转化自己,然后我们才有能力转化他人。 慈悲应该是对所有的众生都没有偏见,不去分辨哪些是朋友哪些是敌人。而且应该在心中持续保持这种慈悲,以作出正面的举动。即使是献出一朵花,或者念诵一个咒语,都应该加上一种希望,愿所有众生,没有例外的,都能够得到利益。 过去时代伟大的老师们认为,最珍贵的开示就是智慧与慈悲的无二无别。他们培养慈悲喜舍四无量心,而由这四无量心中,帮助他人的能力,就会毫不费力的自然现起。因着对所有众生慈悲的动机,我们应该在心中坚定的发愿,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证悟。没有这个发心,我们的慈悲,只不过是真正慈悲的仿制品。 据说:“祈愿他人快乐――即使是想危害我们的人――是完全快乐的泉源。”当我们最后到达这个境界时,对所有众生的慈悲就会自然现起,完全无需造作。非常重要的一点是:我们必须全力专注去完成众生成佛的承诺,知道我们清楚的看到,平凡生命中的一切活动是多么了无意义且充满无谓的困扰。众生在这艰困时代中退化的状况,不免令我们撼动而悲伤,而在心中生起一种强烈的决心,要从娑婆世界中解脱出来。如果这样的态度真正生根,大乘佛法的功德和成就绝对会从中生长。但是,如果从娑婆世界解脱的真实决心,没有深深种植我心,我们的佛法修行,就没有办法真正完整地发展。 所有生命都希望快乐,不希望痛苦。我和他人之间的重大差别就是在数量上――我只有一个人,而他人无数。所以说,跟无量其他众生的快乐和痛苦相比,我个人的快乐和痛苦是完全微不足道的。真正重要的是其他众生快乐还是痛苦。这就是决心达成证悟的根基。我们应该希望他人快乐,而不是我们自己,尤其应该希望那些我们认为是敌人,以及对我们不好的能够快乐。不然的话,空谈慈悲有什么用?
四、觉性
如果我们能够分辨心及觉性,因而认识到自己的真实本性,究竟的见地会渐渐清楚。即使内在觉性现在还不清楚,就只要不让心散乱于外,即可行;因为觉性就在心的甚深处。他们说,那就像是水和冰;水和冰不完全一样,后者是固体,抓的住。但是溶化的水和冰无别,所以在实相中,水和冰非二,而是同一。同样的,心,因迷惑而非觉性,当我们领悟心的本性,心即与觉性无别。心与觉性虽相异,却无法经由推理分析而分辨。 有一天,当我们对觉性的信心增长,心,就像无智的小孩,而觉性,就像一个充满智慧的老智者。觉性不会追逐心,而会超越它;安住在放松、宁静的状态中。心无形、无色,无体;这是它的空相。但是心可以知,可以觉察无限种类的现象;这是它的明相。这两种面相无二无别,空性和明性,就是心之原初、相续的本性。 现在,我们心的自然清明被迷惑所遮蔽。当障碍物渐渐被清除,我们会渐渐揭露出觉性的灿然,直到一个地步,就如同在水面上画一条线,画下去的那一霎那,线便在水上消失,同样的,你的念头在现起的那一霎那,同时即解脱。以这种方式体验心就是接触成佛的源泉本身。当心的本性被认出来,就叫做涅?;当它被迷惑所遮蔽,就叫做轮回。不论是轮回或涅?,都从来没有离开过究竟的相续性。当觉性到达最饱满的状态,迷惑的堡垒就会被攻破,究竟的城堡,超越禅定,可以永久把握。
五、证悟的步骤
证悟的步骤有三:了解、体验和证悟。第一个步骤是理论性的理解,来自研读经文。这当然是必要的,但并不是很稳定。它像一块布上的补丁,终究会脱落。理论性的理解不够坚强,无法让我们承受生命中的起起落落。一旦面临困境,任何理论性的理解都无法让我们克服它们。 禅定的体验像烟雾,终究要消逝。如果我们在一个隐秘的地方专注禅修,我们必然会得到某些体验。但是这一类的体验非常*不住。有人说:“奔向体验的禅修者,就如同小孩奔向一道美丽的彩虹一样,会误入歧途。”专注而密集的修行可能会带来一霎那的通灵,也会让我们看到某些成就的征兆,但是这一切只会增加期望和傲慢――只是一些魔鬼般的骗局,障碍的来源。 好的状况比坏的状况更难处理,因为好的状况更令人分心。如果我们得到一切所欲――财富、舒适的房子、衣服--应该把它视为幻觉一般,像是在梦中得到的财产,而不要对它产生一种惯性的执着。如果有人对我们生气,或者威胁我们,我们反而比较容易修忍辱的禅定;如果我们生病了,也比较容易面对。这些都是造成痛苦的因,而痛苦本身自然会提醒我们想到佛法。所以说,从某个角度来看,这些困难的遭遇反而比较容易融到自己道途中。但是当一切都很顺畅,也感觉快乐时,我们的心会毫无困难地接受那个状况。就如同我们全身涂满了油,执着很容易在无形中渗入我们心中;它会变成我们意念的一部分。当我们开始执着于有利的状况,我们几乎会开始迷上自己的成就、我们的名、我们的财富。这是非常难去除的。 但是拥有证悟的人就像一座壮丽的山,无法被任何风动摇,就像永远不变的蓝天。好的状况和坏的状况,即使来几千个,都不会形成执着或排斥,不会造成任何期待或怀疑。经文这样形容,如果在他一边站着一个人,拿着檀香扇子帮他煽风,另一边站着一个人拿斧头准备砍他,他不会较高兴有人帮他煽扇子,也不会更恐惧有人要砍他。这样的人,所以的迷惑都已消失贻尽。不管任何情况,不论有利或有害,都会让他在道途上有所进步。
六、心的真相
心将经验分为主体和客体。心先认同主体“我”,然后认同“我的”这个概念,然后开始执着“我的身体”、“我的心”,以及“我的名字”。当我们对这三种概念的执着愈来愈强烈,我们愈来愈只会全心关注自己的福祗。我们对于舒适的追寻,我们无法忍受生命中令人厌烦的状况,我们全神贯注在享乐和痛苦、财富和贫困、名气和平凡、称赞和指责,全部都是因为“我”这个概念。 我们执着于自己的程度,让我们几乎从来不去想他人的福祗――事实上,我们对他人的兴趣不比老虎对吃草的兴趣大。这和菩萨的观点完全相反。自我事实上不过是一个意念的塑造,当我们了解到,所执着的对象,以及能执着的心,都是空的,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到他人和我们自己没有什么两样。我们通常照顾自己所费的心思,就是菩萨照顾他人所费的心思。菩萨如果认为投身地狱的火海可以帮助众生,他就会毫无犹豫的这么去做,就像是天鹅飞入凉爽的湖泊一样。 任何时候,我们都应一而再地为所有众生的利益,许下广大的愿望。
当我们睡觉的时候,我们应该想:“愿一切众生达到究竟之境。”
当我们醒来的时候,我们应该想:“愿一切众生醒觉于证悟之境。”
当我们起床的时候,我们应该想:“愿一切众生均得佛身。”
当我们穿衣服的时候,我们应该想:“愿一切众生都知耻而谦虚。”
当我们点火的时候,我们应该想:“愿所有众生烧尽妄念之薪柴。”
当我们吃饭的时候,我们应该想:“愿一切众生食用禅定之粮。”
当我们开一扇门的时候,我们应该想:“愿一切众生打开通往解脱城之门。”
当我们关一扇门的时候。让我们想:“愿一切众生关上通往下三道之门。”
当我们走到外面的时候,让我们想:“愿我们能步上让一切众生解脱之道路。”
当我们上坡的时候,让我们想:“愿我能带领众生走向上三道。”
当我们下坡的时候,让我们想:“愿我能去下三道解放众生。”
当我们看到快乐的时候,让我们想:“愿一切众生达到成佛至乐。”
当我们看到痛苦的时候,让我们想:“愿所有众生之痛苦平息。”
七、佛法的核心
佛陀开示的全部重点就是要让我们主宰自己的心。如果我们能够主宰自己的心,就能够主宰我们的身体和语言,如此我们和他人的痛苦就得以结束。但是如果我们的心充满负面情绪,就算我们身体的行为和我们所说出来的话语多么完美,我们都已经远离了正道。 要主宰自己的心,需要随时意识到自己所有的意念和行为,不断反覆地检查自己的心,负面意念一旦生起,即用适当的方式来对治。当正面的意念生起,则以回向来加强所带来的利益,希望所有众生都能够达到究竟证悟。如果我们能够在平静和内省的修行中,保持恒常的觉察,渐渐地,就算是在一般活动和干扰之中,我们也能保持对智慧的认识。所以说觉察心是脱离轮回中一切烦恼的基础和解药。 佛法修行应该可以引领我们,不论是在禅定中,或者禅定之外,同样保持恒常的觉性。这是所有心灵开示的精要;没有这个,不论我们念诵多少咒语和祈请文,不论我们做多少的大礼拜和绕塔,只要我们的心是散乱的,那一切对去除难解的情绪丝毫没有帮助。永远不要忘记这最重要的一点。
来自:《顶果钦哲法王传》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